藝術是思緒游歷的載體,戲劇之中,追問之聲從來不曾止息。人的終極歸宿在哪里?怎么證明“我”的存在?生活有什么意義……本屆烏鎮(zhèn)戲劇節(jié)特邀劇目,靜待您走進劇場,展開追問。
追問歸宿:“風往哪里吹”
現代生活更迭迅速,本就被人們隱晦避開的生死命題,如今被蒙蔽在更加沉悶的時代環(huán)境中。然而,覺醒的感知、思考的沖動不容壓抑,此刻,它們亟需大口呼吸?!拔粗芍馈?,藝術家們以刻不容緩的姿態(tài)追問終極歸宿,正意味著他們具有叩問生存本質的巨大勇氣。
《我們走吧》
? 波蘭 華沙新劇院
? 改編自漢諾赫·列文原著
? 導演:克日什托夫·瓦里科夫斯基
? 演出地點:烏鎮(zhèn)大劇院
? 演出時間:
2024年10月17日 19:30
2024年10月18日 19:30
2024年10月19日 19:30
2024年10月20日 14:30
? 演出時長:210分鐘(含一次30分鐘中場休息)
? 波蘭語演出,中英文字幕
《我們走吧》的導演克日什托夫·瓦里科夫斯基是當代波蘭最具影響力的戲劇藝術家,他青年時期曾在克拉科夫修讀歷史、哲學,而本劇所改編原著的作者漢諾赫·列文,早年也有學習哲學的經歷。列文的創(chuàng)作母題與個人際遇息息相關,同時,他的作品因以現實主義立場,批判性地切入外部世界,而具有相當的公共價值。由于類似的生活、求學經歷與特殊的民族性格,克日什托夫·瓦里科夫斯基與漢諾赫·列文的藝術創(chuàng)作路向有所交疊,他們的劇作都將個體生命與宏觀時代緊密相連,總體呈現出詩意與諷喻的交織。
克日什托夫·瓦里科夫斯基此次選擇改編列文的《旅人》,是將列文原作所具有的那份神采,滲透在自己犀利的戲劇之眼中,引領觀眾穿越光影、洞見真實。
《我們走吧》帶給觀眾審美的陣痛和感受的解放。導演通過高強度地向內探索和強烈的感官刺激,開拓觀眾的接受尺度,不斷挑戰(zhàn)戲劇對終極命題的探討邊界。在史詩長篇般的演繹中,我們一次次見證各異的生命莫名、驟然地消逝,八場永別的儀式,悲喜流轉,亡者以他們生命的終結撼動著生者的精神世界。
放縱與貧瘠、情愛與衰老,《我們走吧》在兩極對撞中呈現出強硬的真實。交錯回環(huán)的場景、彩色燈光下柔媚的唱腔、劇烈的肢體表現,幾乎令人“意亂神迷”的舞臺空間里,安置的是嚴肅的生死課題??巳帐餐蟹颉ね呃锟品蛩够米铛r活、最具刺激力的視聽元素與終極議題共舞。極致碰撞極致,是他為剖白重大命題而必然選擇的藝術路徑。
也許,人們對終極歸宿的探索之執(zhí),正是源于它本身就不可回避:只要我們是走在路上的“旅人”,我們就無法避免那終點的召喚?!段覀冏甙伞方钁騽≈曌穯枴昂螢樗馈?,實則,是在探索“如何生”。
《皆歸塵土》
? 英國
? 編舞/導演:索倫·韋納赫特
? 演出地點:烏鎮(zhèn)大劇院多功能廳
? 演出時間:
2024年10月26日 16:00;20:00
2024年10月27日 16:00
? 演出時長:60分鐘(無中場休息)
? 英語演出,中英文字幕
索倫·韋納赫特的首部編舞作品《皆歸塵土》,融舞蹈、喜劇、敘事為一體,以真摯且充滿激情的演繹探討了敏感莊重的人生課題。舞臺之上,索倫·韋納赫特串聯了回憶、現實與未來,她對葬禮的討論不是潦草帶過,而是十分細致、具象地想象與模擬。
索倫·韋納赫特精妙運用肢體語言,將個體表達的深度與感染力推向極致。她在舞蹈中伸展、跳躍,激動地描述那在社區(qū)花園中舉行的、自己的葬禮,雖然已經安息,但也力求鮮活。聲音、顏色、氣味,一切都在永別的“花園”里活躍:孩子玩耍的聲響,洋甘菊、玫瑰和茉莉的香氣,大片的野花,以及一顆櫻桃樹——她的安息之處與化身。
韋納赫特再現親人彌留的場景,回溯零散遙遠的生活記憶,她想象人們用淚水編織悲傷,希望人們用記憶為她延續(xù)存在。演員以獨角戲追問終極歸宿,契合了個體獨立思索的生命體驗,言不盡意之處,肢體又恰如其分的表達了她的心路歷程。更重要的是,索倫·韋納赫特注意到,關于生死命題的思考雖然私人但并非孤立,我們不必獨自面對生命的永別、未知的終結,在舞臺中,我們也可以用詼諧的方式一起去談、去想,《皆歸塵土》讓人生的告別不再痛苦、抽象。
在《皆歸塵土》中,觀眾將看到,永別,也是不可名狀的某種開端。當韋納赫特用一個在劇場演出中慣用的開場動作收束全劇時,我們將會感到整個戲劇和我們的生活一道,不斷延續(xù)、無盡重組。
追問自我:“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
古希臘德爾斐神廟前刻有神諭:“認識你自己”。人將自身作為看待世界、考量價值、尋求意義的尺度,在此意義上,人類的所知所感構成了我們所生活著的世界的全部。認識自己就是認識世界,如今,在戲劇的回聲中,探尋自我的追問依舊存在。
《奔月》
? 中國 日常詩研究所
? 改編自魯敏同名原著
? 編劇/導演:肖競
? 演出地點:日月廣場
? 演出時間:
2024年10月17日 20:30
2024年10月18日 20:30
2024年10月19日 20:30
2024年10月20日 20:30
? 演出時長:110分鐘(無中場休息)
? 中文演出,英文字幕
肖競導演的新作品《奔月》改編自魯敏的同名小說,文本中,主人公小六,為對抗生活的無意義而展開了一場掙脫庸常的逸奔。魯敏說,她是以小說的虛妄對抗生活的虛妄,肖競在此,亦是以戲劇的虛妄對抗生活的虛妄。
在封鎖循環(huán)的生活體系中,“我”的位置究竟在哪里?脫離所謂的虛無困境后,“我”是否又會陷入新的人生怠倦?帶著這些追問,肖競展開了對現代人生活困厄的觀察,她顛覆了魯敏原著中的線性敘事邏輯,讓觀眾在南京與烏鵲來回穿梭,全劇以三個章節(jié)描摹這場離奇“出走”的不同側面,延展出“奔月”的不同結局。
中國現代評論家李敬澤談到,“奔月”這個詞本身就包含著逃離意味,而逃離中又包含希望的向度,嫦娥欲圖逃離庸常的生活,結果卻又是“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可見,在中國上古神話中,就已經含有對于人類的某些根本情境的探問,這種追問發(fā)自一切擺蕩在希望與絕望之間的人,關乎努力開辟理想余地的每一個“自我”。
比逃離更重要的是逃離后的重建?!侗荚隆分兄魅斯半x經叛道”的一場逃離,是背向日常生活、尋找另一個自我的逆奔。尋常照舊的日子是歸屬還是繭房,全然不同的另一種生活是出路還是陷阱?我們是怎樣一點點成為了現在這個自己?如果當時做出另一個選擇,會不會更幸福一些……
本真的自我總是在生活的無盡追問中,且行且顯,也許對比起那永無止境的“月亮”,“逆奔”的念頭和行動,更加珍貴。這一次,請隨《奔月》一起,在戲劇之鏡中,照見另一個全新的自我。
《舞者的一天》
? 意大利/丹麥 吉蒂塞藝術劇團&歐丁劇團
? 編劇/導演:尤金尼奧·巴爾巴、洛倫佐·格萊杰斯、朱麗亞·瓦蕾
? 演出地點:烏鎮(zhèn)大劇院序廳
? 演出時間:
2024年10月21日 21:00
2024年10月22日 19:00
2024年10月23日 15:00
? 演出時長:65分鐘(無中場休息)
? 意大利語演出,中英文字幕
《舞者的一天》擺出了與卡夫卡《變形記》一樣的“異化”困境,但其中的“格里高爾”卻走向了不同的結局?!蹲冃斡洝分械母窭锔郀栆灰怪g從人變成甲蟲,成為了完全脫離社會生活、每天依靠腐敗的蔬菜水果在房間里昏沉度日的怪物,小說中格里高爾對于“非人”突變的無力感大于恐懼,這一點完全的扼殺了他的獨立人格,最終將他推向了自我消亡的深淵。
而《舞者的一天》中的格里高爾面臨類似的異化困境,卻做出了人格的努力,在舞蹈中,格里高爾不懈地重建人性的自尊。舞者在光影之中不斷奔跑,似乎正沖破壓制自我的一切阻礙,完成一場前途未卜的跋涉。
舞者因首演臨近、重復排練而陷入完美主義的焦慮陷阱,當他全身著裝非黑即白的重復動作時,似乎就變成了地面上匍匐旋轉、機械運作的黑白掃地機器人。跳閃切換的燈光,滋啦重疊的噪音效果,伴隨著舞者震顫的肢體動作,呈現出一種怪誕反常的審美效果。
在疾速變化的形體下,個體精神正在掙扎劇變。處于“異化”邊緣的舞者不斷地向外突破、自我克服。但那團牽扯著自我、似乎時刻都要將它剝脫的力量從未因為不止的跋涉而消弭。
“我是誰”的發(fā)問如此沉重悠久,但盡管如此,我們仍選擇大步流星地向前追問,這正是人之主觀力量的可愛之處。舞臺上,當疲憊的舞者格里高爾一次次捶打地面,掙扎著站立、奔跑時,當“太陽”在舞臺上照常升起時,當迫近的未知也無法淹沒不止的追問時,我們怎么會不為此感動?
追問意義:“朝聞道”
世界變化無常,人生的意義是靠人事努力主動塑造的,希望的念頭也總要靠人自己確立。廣袤宇宙中,是否有關于“意義”的最終答案,我們無從得知,所以,作為生命個體旅游人世的我們,要做的只是不斷去追問?;蛟S,只有這樣,人類才更加趨于自由的向度。
《等待戈多》
? 中國 孟京輝工作室
? 編劇:薩繆爾·貝克特
? 導演:孟京輝
? 演出地點:會展5號
? 演出時間:
2024年10月18日21:45
2024年10月19日21:45
2024年10月20日21:00
2024年10月21日21:00
? 演出時長:120分鐘(無中場休息)
《等待戈多》以現代主義劇作家薩繆爾·貝克特的經典同名劇作為藍本。在薩繆爾·貝克特的文本中,兩個流浪漢一直在等待承諾前來的戈多,然而直至全劇結束,戈多也并未出現,人奔忙于荒誕現實的尷尬處境與意義找尋后的幻滅情緒在劇作中曝光。這場日復一日的等待,似乎暗示著,對意義的追求就像是一場不知結局的無盡消耗,劇中人對戈多的等待,映照的是人們對“意義”的永久尋覓。
《等待戈多》傳達著意義的困厄與失落,首演至今的七十余年間,觀眾對它從最初的不解走向了普遍的共鳴。直至今天,我們越發(fā)感到,《等待戈多》也是關乎希望與追尋的。在戲劇的回聲之中,我們穿過從未出現的“戈多”把握住了更加根本的所在:“明天戈多準會來?!?
我們在等什么?它終有一日會到來嗎?追問之下,也許有人會說,重復地“等待”純屬虛度,但其實,這種近乎執(zhí)著的守望恰好說明了人在荒誕不經的現實中,對于“人生意義”的信仰從未缺失。
孟京輝導演用突破常規(guī)的戲劇邏輯、同位疊合的舞臺時空和非理性的藝術手段,將生活的本真,包裹進看似古怪的戲劇外殼內。在舞臺上,人無盡等待、無盡尋覓,而“等待”本身也正是尋求出路的一種方式。英國戲劇理論家馬丁·艾斯林認為,《等待戈多》的意象正告訴我們,人在等待過程中要為自己的等待尋找理由,沒理由也要制造理由,這就是生存的含義。
思辨無垠、藝術無界,戲劇承托著全人類對于自我與人生意義的無窮追問,這些古老的追問從人類第一次仰望天空開始,直到此刻也未曾停止。10月17日-27日,來烏鎮(zhèn)、到劇場,一同聽聽戲劇間追問的回聲,不必執(zhí)著注解,世界本身就是答案。
請注意!
二輪開票時間為
9月3日10:00!
第十一屆烏鎮(zhèn)戲劇節(jié)特邀劇目將8月17日10時和9月3日10時在大麥平臺進行兩輪開票!本屆特邀劇目票價將貫徹均價380元以內低價惠民政策(烏鎮(zhèn)戲劇節(jié)演出票不包含烏鎮(zhèn)西柵景區(qū)門票,但除特價票或預約免費票外,其余邀請劇目演出票可憑票免費于演出當日進入烏鎮(zhèn)西柵景區(qū)一次)。